<h1>中国书画网</h1>
首 页
网站简介
历代书画家
近现代名家
当代名家
院士展厅
分类展厅
书画销售
人体艺术
书画知识
联系我们
 
书画知识
+ 国画知识
+ 文房四宝
+ 书法知识
+ 油画知识
+ 书画鉴赏
+ 国画流派
+ 收藏知识
+ 中国书法家协会概况
+ 全国各省市美术家协会介绍
+ 中国美术家协会概况
+ 全国各省市书法家协会介绍
+ 书画百科
参展指南
我要参展
参展须知
 
 
 您现在的位置: 大中华书画网 >> 书画知识 - 国画流派概述

国画流派概述

出自:大中华书画网    发表时间:2010/6/12 11:52:40    点击率:4869

吴门画派

"吴门画派"亦称"吴派",自明中叶以后,以江南苏州为中心,大为活跃,逐渐取代宫廷绘画和浙派的地位。吴门画派流风弥漫,对明清山水画影响甚大。吴门派四大家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在画史上合称"明四家"。

松江画派

明代松江,地处江浙两省的交通要冲,是当时全国工商业比较发达的城市,常有各地的文人学士过往,文化艺术因此而兴盛。顾正谊、孙克弘、董其昌、沈士充、陈继儒、赵左、莫是龙、蒋蔼等人分别创立了"华亭派"、"云间派"、"松江派",这三个画派统称为"松江画派"。而在众多的画家中,唯董其昌执画坛牛耳。

"四王"画派

四大画派共同特点是以"元四家"中黄子久的"恬淡平和"为最高审美标准,追求无一点尘俗之气,一时学者风从,造成"家家大痴,人人一峰"的局面。按年龄长幼"四王"的排列为: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他们受到皇室扶值,是朝野共赏的人物 ,成为清初画界公认的正统派。他们的画风影响中国画坛数百年。

虞山派

清初,江苏常熟虞山出了一个大画家王翚(字石谷),画风清秀工丽,内容雅俗共赏,一时学者蜂拥,形成虞山派。虞山派画家很多,在王的子孙中就有十几人,其中以石谷的曾孙王玖(二痴)成就较大,王原祁的裔孙王三锡亦能用石谷法实地写生。虞山派流传虽久,但因没有突出人材,清末民国初年,已日薄西山。

娄东派四王之一的王时敏,他本人身为京官,参与了宫延许多重大的绘画活动,因而影响日益扩大,不少人纷纷投到他的门下,形成了娄东派。娄东派的绘画艺术只是祖述宗师,缺少创新和开拓,出了一些如王昱、王宸等"小四王"一类的画家。

扬州画派

清代康熙明,政权稳定,社会繁荣,一个艺术新潮派出现在万商云集的扬州的画坛上,这便是人们津津乐道的"扬州八怪"。"扬州八怪"一般所指的八位画家是:金农、黄慎、郑燮、李鱓、李方膺、高翔、高凤翰、罗聘。艺术上注重抒发心灵,标新异,不受约束,任情放笔。当时的社会习俗以封建正统为规则,如有相违,便被视为异端,世人便以"怪"视之。

金陵画派

清康熙、乾隆年间,在南京地区出现了一支引人注目的画派,世称"金陵画派"。一般认为以龚贤为首的八位画家代表了这一流派的骨干力量,他们中还有樊圻、高岑、邹喆、吴宏、叶欣、胡慥、谢荪等人,称金陵八家。金陵画派中的个人画风相距甚远,彼此除偶有笔会以外并无深交。他们相聚在南京,用各自手中的画笔,去描绘出自己的一片艺术天地。他们的艺术成就各不相同,而声名最高、成就最大的当推龚贤。

京江画派

清代中后期活跃于镇江地区的"京江画派"(亦称"丹徒派"),代表人物是张夕奄、顾鹤庆、潘恭寿、潘思牧、周镐等人。这一流派的主要人物如潘恭寿,张崯,均师从吴门沈周、文征明。他们能取别派中的优秀技法特别是对龚贤的笔墨技法"积墨"、"烘染"等。张夕奄和顾鹤庆是"京江画派"的创始人。

海上画派

19世纪中叶以后,画坛名家云集沪滨,各施所能,逐渐形成"海上画派"。当时寓居上海的的名画家有虚谷、任熊、任薰、任伯年、胡公寿等人,他们大都平民出生,以卖画为业,创作题材丰富,画面清醒通俗,深受工商人士和平民阶层的欢迎。其遗风流波,影响至今。

长安画派

到了20世纪的60年代,一个以赵望云、石鲁为代表的西安美术团体,在北京等地组织了一次巡回展,他们以表现黄土高原古朴倔强为特征的山水画和表现黄土高原古朴倔强为特征的山水画和勤劳淳朴的陕北农民形象的人物画,在中国画坛引起轰动,大家称之为"长安画派"。其成员还有方济众、何海霞等人。

岭南画派

岭南画派是指广东籍画家组成的一个画派。这一画派是在西方艺术思潮的冲击下,近代中国艺术革新运动中逐步形成的。"岭南画派"注重写生,融汇中西绘画之长,以革命的精神和强烈的时代责任感改造中国画,并保持了传统中国画的笔墨特色,创制出有时代精神、有地方特色、气氛酣畅热烈、笔墨劲爽豪纵、色彩鲜艳明亮、水分淋漓、晕染柔和匀净的现代绘画新格局。在今天的画坛上仍活跃着一批代表画家,如赵少昂、关山月、黎雄才、杨善深等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联系 | 本站章程 | 版权声明 | 常见问题 | 联系方式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Copyright © 2008 -2010 汉唐书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6093847号-1 
总部:中国·北京 事业发展部:广东·惠州  联系电话:0752-2356123 邮箱:zhsh5000@163.com
中国文明网